第175章薛无鄂
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五,徐邦宁在知州衙门内第一次升堂。
此次升堂的主要任务是筛选合适合格的人进行进入知州衙门,他虽没有任免官职的权力,但找人帮忙的权力总还是有的。
而今潮州知州衙门一共就他和刘阿牛两人,这怎么能行,麻雀虽小还有五脏六腑呢,何况是如此一个知州衙门。
知州衙门内,该有的同知,通判,吏目等人,徐邦宁花了好一阵功夫,这才从潮州本地人当中选出几个,可不等他给这些人讲解详细任务,布政司的人便到了。
徐邦宁送去的信,也总算是有了回应。
此次前来潮州的,不是别人,正是广东布政司左参政,薛无鄂。
此人在广东可谓名声极响,一度盖过布政使万士和。
主要是因为此人一方面是广东本地人,嘉靖二十二年的进士,本就在广东名望极高。
另外一方面,薛无鄂乃是抗倭大将唐顺之的外甥。
明朝抗倭将领中,人们都以为只有戚继光,俞大猷以及胡宗宪。
可事实上,胡宗宪的抗倭计策,大多都是由唐顺之所制定的。
比如嘉靖三十七年,唐顺之受命前往江南,浙江督察军务,与胡宗宪协谋讨伐倭寇,唐顺之就主张在海上截击倭寇的兵船,不让倭寇登陆。
如从一来,就能将倭寇消灭在海上,避免陆地百姓的财产损失。
而当时大明水军良莠不齐,大部分水军都是由步兵转来的,对海上作战很是畏惧,因此长常假借各种原因拒不出战。
唐顺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又以身作则,一昼夜行六七百里,处之泰然,严厉整顿吏治,将贪图安逸的将官们依法查办,严惩不怠。
于是水军军容顿时发生极大改观,这也给后来俞大猷接手水军并调教出一支所向披靡的水军埋下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在大明抗倭史上,唐顺之乃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人。
而薛无鄂因为是唐顺之的外甥,自然沾了他的不少光,再加上他本身的名望,所以有盖过万士和的迹象。
薛无鄂受万士和之命前来,当然是因为徐邦宁前些日子给万士和写的一封信。
按理说徐邦宁这个知州应该亲自去迎接的,可是直到薛无鄂来到知州衙门,徐邦宁都未曾从公堂之上起身。
他不急不忙的先颁布了几条政令。
“凡城中成年男性者,明日须到衙门报道。”
“凡家中有田地者,须带着地契前来。”
“凡田地超过三十亩者,须带着近年田地产量录册。”
“无田无地,孑然渔民者,可持渔网前来。”
另外,他又让刘阿牛前去统计城中到底有多少人吃不上饭,有多少人没有生计来源。
布置完这些,徐邦宁这才“匆匆”赶到衙门偏厅,“拜见”布政司参议薛无鄂。
只见薛无鄂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模样,但双鬓却沾染丝丝缕缕的白霜,国字脸上正气凛然,好一番堂堂正正的模样。
只是此人眼神甚为锋利,目光如炬,盯着徐邦宁打量了一番后,这才淡然点头。
“徐知州初来乍到,想来还没搞清楚咱们广东的情况。”
“你的信,万大人已经看了,本官此来,就是受万大人所托,前来知会徐知州一声。”
薛无鄂一直等着衙役端茶,可等了半天也不见这知州衙门内有一个衙役往来,一时间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潮州知州他们落败已久,这不是什么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