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临场指导,是指参与学术交流的学生以不固定的形式进行现场表演的环节。
不固定的意思就是,不指定表演内容,不限定表演类型,不要求表演水平。
只要有学生愿意上台,就可以得到在场老师和嘉宾的点评指导。
以本心来说这个环节对表演有所缺陷、陷入瓶颈的学生更有帮助。
然而毕竟不只是华艺本校的人在,还要考虑到外人的想法。
如此一来敢上台表演的反而是一些自认有一定实力的优秀学生。
反之亦然,来访学生出来的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倒是成了一场带着火药味的竞技环节。
话虽如此,毕竟还只是学生,就算再优秀在这群业内翘楚眼中火候依旧欠缺。
总是能挑出些毛病点拨提高,算是不完全走偏。
许是华夏文化圈普遍的道德追求,扶桑第一个上台的并不是星见语夜。
这位小生表演了一段莎翁剧作,看得出来基本功很扎实,戏剧张力十足。
更难得的是英语口音不错,没有扶桑人普遍的“片假名”味。
以大一新生来说,能完成莎剧演绎,已经很不错了。
双方老师谦让一番,给出了鼓励和建议。
接着上场的华艺学子却是玉榜第三的通致志。
这位探花自告奋勇打个头阵,竟也是一段莎剧,还是和对面同出一文,只是场次不同。
这就有些火气太重,华艺方面有的老成教员不禁皱眉嘀咕。
而现场的年轻人和青年教员则是热火朝天,比之前热闹的多。
说起来扶桑那位水平在新生里还算不错,放到大二就很是平常。
在座的大二学长将近一半都有信心比他更好,只是不好以大欺小而已。
现在有个小学弟敢于正面打脸,自然赢得欢心,士气为之一振。
通致志有此心气,手上也未堕其志。
多年演艺生涯让他毫不怯场,先就比对方多了几分自信和松弛,台风优异。
动作神情虽然还达不到真正的专业要求,台词水平却是让人眼前一亮。
莎剧独特的咏叹调和押韵对东方非母语的演员难度不小。
通致志这次表演除了英语纯正之外,还注意到了很多拉丁语的花音,这一加工便让整个表演韵味十足,有莎翁原意。
若是他单独出来展示,也就是被赞一句语言功夫好,用心而已。
现在这一对比,立时光环加身,有了代表华艺胜利的好感,在华艺师生眼中又是一个好字。
不过毕竟是成名童星,就算技高一筹话术上也说得过去,不至于有所诽议。
还好优势非常明显,若是落败、哪怕是持平,华艺这个脸都危险的紧。
还是太急躁了,需要磨一磨。
果然在点评环节通致志得到的鼓励不多,众位老师轮番挑刺,硬是把场面搞得好像打平了一般。
其实这本不是对战模式,说什么胜利失败都是妄言。
可既然是双方轮流出人,又有这许多观众,难免让年轻人生了对比好胜之心。
却也是彼此师长乐见之事。
谈什么为校争光、卫国抗倭,不过是一群十来岁的小娃娃。
华艺的荣光是用无数毕业生的勤奋努力、各大国际奖项里的冲杀拼搏、名扬天下的传世作品打造出来的。
华夏文化闪耀当世,更是无数文人墨客、艺人巧工共同奋斗的结果。
就算真是对抗赛制,凭在场这不到百人的规模,也只能说是小打小闹,玩笑而已。
但若在这种氛围里彼此激励,激发向上之心。